2022年以來,我院心內二科主任劉裕忠?guī)ьI賀騫等心內二科手術團隊,運用國際上最先進的左束支起搏技術,成功為多位患者獨立實施了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。
自2018年起,我院在左束支起搏開創(chuàng)者黃偉劍等多位教授的指導下,完成了20余臺左束支起搏手術。2022年,開始著手獨立開展左束支起搏手術,多臺手術都極為成功,它的成功不僅標志著上饒地區(qū)在此項技術上的掌握,填補了技術空白,也體現(xiàn)了我院不斷學習創(chuàng)新,緊跟前沿技術。最重要的是為饒城患者帶來了福音,免去了患者的諸多不便,使患者在家門口的醫(yī)院就能享受到最先進的醫(yī)療技術。
典型病例
患者女,70歲,因暈厥入院,診斷:病態(tài)竇房結綜合征、慢性心功能不全、心功能ll級、冠脈支架術后狀態(tài),高血壓、糖尿病。72小時心電圖監(jiān)測示:長R一R間期 7.0 秒,心臟彩超:左室收縮末徑42mm,左房內徑50mm。經過與患者及家屬的充分溝通,決定采用國內外先進的左束支起搏技術,實施永久起搏器植入術。
手術當天,劉裕忠和賀騫細心準備,謹慎操作,在專用電極的影像參考下選擇合適位點,再擰入起搏導線至深間隔,成功完成左束支電極的植入。經測試左束支電極各項參數(shù)良好,單極閾值0.9V,感知9.1mV,阻抗978ohm,達到左束支起搏參數(shù)要求,QRS波寬度術后為114ms。患者生命體征平穩(wěn),無手術并發(fā)癥,術后各項參數(shù)良好。
術中影像
術后心電圖
左束支區(qū)域起搏
究竟是一種什么技術?
左束支起搏(LBBAP),近期又稱之為經間隔左側傳導系統(tǒng)起搏(intraseptal left conduction system pacing)。半個多世紀以來,人工心臟起搏從最開始的簡單地通過電刺激使心臟恢復跳動,到后來的房室順序起搏,到目前生理性起搏,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或糾正心臟電和機械的同步性,從而減少或改善心衰發(fā)生。
傳統(tǒng)的心臟起搏是怎么樣的?
傳統(tǒng)的心臟再同步化手術治療(CRT)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臟異常收縮順序,提升泵血效率,改善心功能。目前,CRT治療方法包括雙心室起搏或者希浦氏系統(tǒng)起搏。
傳統(tǒng)方式是分別將三根導線植入右心房、右心室和左心室,通過調整電極間的激動時間,達到改善房室及心室同步性的目的。但因受到冠狀靜脈解剖和左心室側壁心肌反應性等因素限制,約1/3患者手術后無反應或效果不佳,而且CRT三腔起搏器價格高達12-16萬。
希浦氏系統(tǒng)起搏則是最近20年出現(xiàn)的新技術,即將起搏器電極與希浦氏系統(tǒng)(包括希氏束、左束支主干或近端分支)連接,刺激信號通過自身傳導系統(tǒng)下傳,實現(xiàn)最生理的起搏方式。其中希氏束起搏由于其起搏閾值通常偏高,其長期的安全性顧慮局限了它用于所有起搏適應證的患者。
由我國開創(chuàng)!
國際領先的左束支區(qū)域起搏
左束支區(qū)域起搏正是在這樣對生理性起搏不懈追求的臨床實踐中,開創(chuàng)性地由我國于2017年開始提出、完善并加以推廣的一項創(chuàng)新起搏療法,最關鍵是理念新,目前處于國際領先水平,為更多患者帶來了福音,從臨床觀察和一些試驗結果來看,對血流動力學和心功能改善效果或許更好,而且用的是普通雙腔起搏器僅3-5萬左右,更省錢。
具體手術過程為:導線標測HIS,影像定位后,將3830導線定位于右室間隔面接近左束支區(qū)域,起搏標測定位后深擰導線至左室間隔內膜下,起搏圖形呈右束支傳導延遲形態(tài),術后常規(guī)心臟超聲示起搏電極位置及深度可且起搏器工作良好。
下圖為標準左束支區(qū)域的影像圖和植入術后的超聲:
左束支區(qū)域起搏作為生理性起搏的新技術,能最大限度在保證起搏安全性的基礎上保持左室電同步,主要適用于起搏依賴伴/不伴心衰的患者,以減少遠期因非生理性起搏導致的心衰發(fā)生率甚至改善已經出現(xiàn)的與心臟電傳導異常相關的心衰(尤其是合并左束支傳導阻滯的患者),隨著器械的不斷改進、臨床研究證據(jù)的積累,其有可能成為最重要的生理性起搏技術,為廣大需置入起搏器尤其是合并心衰的患者帶來福音。
稿件來源:心內二科 劉裕忠
圖文編輯:周琦堯
責任編輯:汪曉剛、方龍寶